□ 岳 倩
妙應寺白塔“穿”上毛衣頓添糯感;地壇的楓葉和銀杏葉變成了毛絨玩具,露出可愛搞怪小表情;古希臘勝利女神在國博靠軟萌“出圈”……最近,文旅市場“萬物皆可絨化”的風潮,形成了獨特的“可愛經濟”,以獨特的創(chuàng)意與魅力,成為消費領域一道亮麗風景線。
事實上,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可愛經濟”其實早就存在,且已經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借北京冬奧會大火的冰墩墩、印有萌寵圖案的手機殼、烘焙店里的卡通形象蛋糕等。
“可愛經濟”通過擬人設計、打造沉浸式互動體驗,把消費變成了一種趣味“游戲”。前段時間玩具品牌Jellycat推出互動營銷,“您點的是奶油蛋糕,請問想要奶油多一點,還是少一點呢?”“臭豆腐要炸得酥點還是嫩一點呢?”擁有表情的可愛玩偶,配上店員十足的“過家家”式的烹飪形式和打包服務,受到年輕顧客的狂熱追捧。不少博物館也推出類似玩法。比如,前段時間走紅的蔥包檜兒,玩偶表情俏皮生動,販賣攤位更是儀式感十足——煤爐、煎鍋一應俱全,攤主一步步將小蔥、面皮等獨立組件組合在一起,顧客不僅可以購買到“新鮮出爐”的蔥包檜兒掛件,還能體驗一把“過家家”的快樂。
“可愛經濟”的興起,反映了消費者心理需求的轉變。在快節(jié)奏、高壓力的社會環(huán)境中,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渴望被撫慰、被關注、被愛護。同時,情緒消費是現代社會人們自我身份認同、表達自我、追求個性化的重要方式,是人們展示自我、彰顯個性的重要載體?!翱蓯邸弊鳛橐环N直觀且易于接受的視覺語言,能夠迅速激發(fā)人們的正面情緒,成為緩解壓力的有效方式。社交平臺上,網友們曬出為“可愛”買單的理由:“軟乎乎的,看著它就有好心情。”“享受了一下成年人‘過家家’的快樂?!鄙踔劣腥吮硎?,為了消費“可愛”,會專門去一座城市旅游。這表明,當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后,人們愿意在可承受的能力范圍內,為能慰藉心靈、提升幸福感、讓自己快樂的產品和服務付費。
“可愛經濟”作為一種新型消費形式,正逐漸成為一股強大的消費動力。各種情緒價值消費催生出一批消費新業(yè)態(tài)、新場景,涌現了一批新服務、新群體,“可愛經濟”日益成為消費市場新的需求密碼和拉動消費升級的“助推器”。
在“可愛經濟”發(fā)展壯大的同時,還有一些需要關注的問題。比如,一些商家為了追求短期利益,忽視產品質量和文化內涵,導致文創(chuàng)產品雷同、質量參差不齊。這不僅會損害人們的消費體驗,還會讓消費者逐漸喪失包容度,丟了長遠市場。要讓“可愛經濟”持久發(fā)展,必須摒棄這種思路,繼續(xù)在內容挖掘、產品質量等方面下功夫。以“可愛”為賣點推出的相關產品不僅只是賞玩之物,更需要與用戶共情,通過產品設計、營銷策略等方式,與消費者建立情感共鳴。這種情感共鳴不僅能夠提升產品的吸引力,還能增強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和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