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未成年人陷入盲選卡片的“坑”
重慶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fā)布相關消費提示
□ 本報記者 謝 旺
近年來,小馬寶莉、火影忍者、奧特曼、球星等盲選卡片在校園中流行。中小學生熱衷于購買、收集和交換卡片,顯示了一種社交屬性。
部分商家以“越貴的卡包抽到好卡的概率越大”“稀有卡片可獲得高額回報”“反手賺10倍卡費”等噱頭,通過營銷話術和抽獎機制誘導未成年人不停購買卡包甚至產生大額消費,部分商家還借助網絡直播、短視頻等平臺進行線上拆卡??ㄆu級機構收費鑒卡評級,通過卡面的品相進行分數評定,推高卡片價格。二手商家“黃牛”提供回收、寄賣高卡位卡牌服務,再賣出。部分商家瘋狂逐利,給未成年消費者挖下一個個“坑”。
部分商家助推下,“不確定性”的盲選卡片帶有博彩屬性,造成未成年人在拆卡和兌卡的雙重刺激下熱情高漲,產生攀比心理、沖動消費,滋生虛榮、賭博、欺騙、偷竊等不良思想和行為。未成年人的學業(yè)成績、身心健康、價值觀的形成都受到影響。
重慶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綜合研判相關消費投訴后,發(fā)布以下盲選卡片消費提示。
樹立理性適度消費觀。家長應引導孩子正確認識集卡產品的不確定性本質以及其背后的博彩屬性,走出用卡社交的誤區(qū)。教育孩子理解物品的價值和金錢的意義,從小樹立健康、積極的消費觀,學會克制盲目型消費與沖動型消費。認清并防范商家過度營銷、虛假宣傳的套路,認清短視頻、直播間里主播“做莊”,買家下注的變相“賭博”營銷推廣手段,謹慎判斷商品的實際價值。
加強消費支出動態(tài)管控。家長應該加強對未成年人消費行為的風險管控。家長應妥善保管好自己的手機、銀行卡密碼,防止孩子用來綁定進行大額支付;在支付寶、銀行卡等支付渠道上采取單筆或每日交易額限額等措施加強消費額度控制;對孩子的消費情況進行動態(tài)跟蹤,如有異常及時干預。
增強消費陷阱防范能力。消費者在選購盲選卡片時應仔細查看商家的營業(yè)執(zhí)照、相關許可證等資質信息及商品評價、售后服務評價,選擇信譽良好、證照齊全的正規(guī)商家或平臺。注意查看適用年齡、警示說明、生產廠家、抽取規(guī)則、抽取概率、價值范圍、退換貨政策等信息,避免因對規(guī)則不清楚而產生不必要的糾紛和損失。
保留購買憑證舉證維權。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未獲允許在線下門店消費,應提供該未成年人的年齡證明材料及所購商品、轉賬記錄、收銀小票等消費憑據。如孩子用家長賬戶在卡牌公司App及小程序、直播間下單購買,還應舉證家長在該消費時間段不具備消費可能性的證據,以及消費協(xié)商中符合未成年人語言表達特點的聊天記錄作為證據。當自身合法權益受損時,應及時與商家協(xié)商;如協(xié)商不成,請及時與當地消委會聯(lián)系,進行投訴,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